首页 资讯 > 正文

「多彩新论」乡村振兴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 全球看热讯

2023-04-15 01:41:21 天眼新闻


(相关资料图)

前不久,主题为“乡村振兴•与‘李’同行”的贵州•沿河第十二届李花节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街道南庄村隆重举办。文艺演出、民俗文化活动、特色美食展、农特产品展、书画活动、景区游乐活动、媒体采风行、旅行社踩线活动、全国摄影大展等系列活动接连上演,村民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欢聚一堂,热闹的氛围透出浓浓的乡情,不少游人流连忘返。

不只是南庄村,笔者在乡村采访了解到,这些年从村寨到乡镇(街道),送电影下乡、百姓大舞台等项目进村入巷,农家书屋、文化综合服务站等工程纷纷落地,农村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,越来越多的村民有了切实的文化获得感。

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条件大幅改善,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。一些乡村“富口袋”的办法多、力度大,“富脑袋”的措施相对滞后。

文化振兴是铸造乡村振兴的硬核灵魂。乡村振兴,离不开文化与生活的融合,乡村振兴,既要发展产业、壮大经济,更要激活文化、提振精神。传承和发扬好乡村文化,让乡村文化更有生命力,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。

阳春三月,走进很多村寨,洁净的村道穿过金黄的油菜花间,整齐的村舍映在蓝天白云之下。乡村新貌与远山近水相得益彰,一幅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田园图徐徐铺展,这为乡村文化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。

乡村振兴既要“塑形”,也要“铸魂”,既要“富口袋”,又要 “富脑袋”。让文化的种子在乡村大地生根发芽,美丽乡村一定会更加充满生机活力。

持续从“送”文化向“种”文化转变,依托“文化下乡、农家书屋、政策宣讲”等文化载体,让农民自主参与到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,多创作一些农民看得懂、用得上的文化产品,只有这样群众的精神需求才能“解渴”,乡村文化才会根深叶茂。
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梁瀚泽

编辑 田勇

关键词:

责任编辑:宋璟

返回首页
相关新闻
返回顶部